听说没,内娱最近又空降了一位"野生顶流"。这位大佬既不唱跳也不演戏,却在抖音四天收割百万粉丝——海尔集团CEO周云杰用实力证明,商界大佬玩起新媒体来,分分钟让流量教做人。
事情要从今年全国两会现场说起。当科技圈"老熟人"雷军在镜头前完成第N次微笑营业时,一旁的周云杰却上演了大型"社死现场":僵硬的尬笑配上战术性舔嘴唇的动作,被网友制成表情包疯狂传播。"i人与e人的终极对决""霸总冷气直出"等热梗席卷热搜,连海尔官方都下场玩梗:"雷总能跟我们周总同框,看来制冷技术真的不分领域。"
这场意外爆红背后藏着精妙的时代密码。当70后霸总们还在会议室指点江山时,90后企业掌舵人早已摸透流量法则。周鸿祎拍短剧被网友戏称"红衣主教转型动作片导演",张朝阳用物理课带火科普直播,雷军化身"爽文男主"造车卖手机。这些看似荒诞的行为艺术,实则是精准狙击Z世代的社交暗号。
流量狂欢带来的红利肉眼可见。小米SU7上市230天斩获10万订单,创下新势力车企最快交付纪录;360 AI搜索借势收获数万下载量;海尔新款懒人洗衣机预售刚开就突破8万台。这些数字印证着新时代的商业逻辑:与其端着架子说教,不如放下身段互动。
但流量终究是把双刃剑。当网友把评论区变成产品吐槽大会,当"霸总人设"遭遇真人真性情考验,企业家们开始意识到:玩梗只是入场券,产品才是通行证。周云杰爆火后连夜研发的"三筒分区洗衣机",正是对网友需求的最佳回应。这种"你吐槽我改进"的互动模式,让品牌忠诚度在玩笑中悄然生长。
有趣的是,这场商业博弈中处处可见反向操作。董明珠曾公开表态:"网红不是想当就能当",却在直播间亲自带货创下销售神话;张朝阳边讲物理边带货,硬是把知识付费玩出新花样。这些看似矛盾的举动,实则暗合商业本质——真诚才是必杀技。
在流量泡沫退去后,真正留住消费者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力。就像网友说的:"你可以暂时被'总裁制冷'的梗打动,但最后选择海尔冰箱的理由,一定是它真省电。"这种消费心理的转变,倒逼着企业家们在营销与产品间寻找平衡点。
观察这些出圈大佬的共性会发现,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。雷军每年雷打不动参加发布会,周鸿祎坚持用短视频科普技术,张朝阳三十年如一日深耕知识领域。所谓"霸总人设"不过是表象,内核仍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专业积累。就像董明珠所说:"没有过硬的产品,网红帽子戴三分钟就会掉。"
这场商业变革带来的启示远超娱乐八卦本身。当年轻群体厌倦了传统广告的狂轰滥炸,当"爹味说教"遭遇集体反感,企业家们正在探索一条双向奔赴的新路径。他们放下身段玩梗自黑,不是自我矮化,而是用年轻人听得懂的语言重建对话通道。
值得玩味的是,这些尝试正在重塑商业伦理。过去高高在上的决策者开始俯身倾听,曾经神秘的董事会决策逐渐透明化。这种转变不仅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,更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文化——在这里,吐槽可以变成创新灵感,玩梗能够催化产品迭代,而真诚永远是最有效的营销武器。
站在行业观察的角度看,这场"霸总出道"浪潮注定载入商业史册。它既是对传统营销模式的颠覆,也是对企业家精神的重新诠释。当西装革履的决策者们在直播间手舞足蹈,在短视频里插科打诨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业智慧的进化,更是中国企业家群体突破舒适区的勇气。
当然,任何新事物都有两面性。有人担忧过度娱乐化会消解品牌的专业性,质疑短期流量能否转化为长期价值。但正如周云杰用行动证明的那样,当企业家真正理解"用户思维",把网友建议变成研发动力时,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生共荣便水到渠成。
这场始于玩梗的商业实验,最终回归产品本质。它告诉我们:在注意力经济时代,赢得眼球只是起点,守住人心才是终点。那些真正读懂时代密码的企业家,既能玩转流量也能敬畏专业,既懂网络热梗更知匠心之道。这种平衡艺术,或许才是中国商业文明进阶的关键所在。